惠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机遇nbaqq空间代码之门再开港人心结待解_财经

网络整理 2017-07-01 最新信息

  粤港澳大湾区,机遇之门再开港人心结待解

  ■赵灵敏

  香港回归20周年来,有一个重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那就是与近在咫尺的珠三角的关系。从民间往来看,两地的联系自1949年以来从未中断,亲戚关系的存在加上生活习惯和语言的接近,使得对内地其他地方的民众来说堪称大事、需要在朋友圈大肆提及的香港游,对珠三角的民众来说只不过是一件可以当天往返的平常事,很多深圳人甚至连酱油等生活用品都要到香港去买。但在官方层面,事情却显然复杂得多。就拿近期非常热门的“粤港澳大湾区”来说,这个名词是新的,但就它的实质“粤港澳合作”来说,已经是一个被反复提及和呼吁了一二十年的老概念了,老概念的历久常新,恰恰说明它在现实层面的落实并不尽如人意。

  大湾区的前生今世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务院大大大大在2017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借着香港回归20周年的东风,其热度持续升温。从物理层面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有二区九市: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个城市,人口超过6600万人,GDP约1.4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8万亿美元。就经济体量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已超过旧金山湾区。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粤港澳大湾区”的作用被表述为: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对于香港来说,在其GDP在全国的占比从回归之初的16%下降到2%的情况下,中央希望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推动香港和珠三角的合作,提升香港在全国的地位和重要性,可以说,用心不可谓不良苦。然而这番苦心要化为合作的实际行动并不容易。在现实层面,由于香港和珠三角经济地位的落差已经不复存在,促进粤港澳合作的最佳时机其实已经过去了;在心理层面,香港社会对内地根深蒂固的排拒心理,更是一道很难迈过去的坎。

  在“粤港澳大湾区”提出的十多年前,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就提出了“港深湾区”的概念,呼吁香港与邻近的深圳建立“港深湾区”,和广州一起做华南发展的龙头。当时的深圳市委大大李鸿忠也曾经公开提出,深圳愿接受香港辐射,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做香港的产业基地和后花园。应该说,那是粤港合作最可能成事的时期,因为当时香港对珠三角的经济优势仍很明显,珠三角城市从心理上对香港的服膺仍然存在。但香港方面对此却反应冷淡,港珠澳大桥更撇下深圳,由双Y变单Y。

  到了十几年后的今天,香港不仅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下降,连广州的GDP也已经在2015年超过了香港,深圳GDP超过香港也指日可待,这样一来,珠三角无论从现实还是心理层面对香港的仰慕和依赖都已经明显弱化。一方面,珠三角的产业结构正在升级中,早已从“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产业投资的门槛已经变高。但香港的制造业长期在低端徘徊,仍固守生产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地位,本身就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甚至有相当部分已经被市场淘汰。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有能力、有意愿向珠三角转移的产业,与珠三角需要的、乐于接收的产业之间就出现了相当大的差距。近年来广州市引进的汽车、石化、装备等产业,其资本构成主要来自欧美、日本甚至中东,与香港已经基本上没有关系。

  融合的疏离和抗拒

  另一方面,珠三角和香港在某些领域出现了竞争的态势。以港口建设和物流为例,珠三角地区海运和空运港口密集,物流服务区域重叠,存在着较强的竞争关系。在海运方面,主要体现为香港和深圳盐田及广州南沙港的竞争;在空运方面,体现为香港和深圳、广州、珠海以及澳门机场的竞争。而这些领域,目前仍是各自为政、互相较劲的竞争关系,还看不到进行协调和整合的可能性。

  而心理层面对融合的疏离和抗拒,对香港来说是更深层面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关键词是融合,本质是协同发展,区域内城市需要互相信任、分工合作、各尽所长,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等3个世界级大湾区城市群不同的是,虽然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国之内,但毕竟有“两制”的分野,两个特别行政区与珠三角之间的边境仍然客观存在,区内存在3个相互独立的关税区,人员、资金尚未实现自由流动。这是一个先天的不利条件。

  更严重的是,香港很多人视跨过深圳河为畏途,至今仍抱持内地落后、香港高人一等的过时观念,但凡和内地沾边的事,不管是“十三五规划”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即便对香港有利,也一概以阴谋论视之而予以抗拒。这个心魔不除,香港很难融入大湾区建设。

  香港民间对内地的排拒,也严重绑缚住了官员的手脚。香港一直以来政治人才缺乏,港英时期香港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在伦敦,香港公务员只需要听命做事就成,不需要有宏观和战略视野。回归之后实行“一国两制”,中央不干涉香港内部的事务,原来从上面发号施令的人没有了,香港的公务员系统顿失所依。而近年来香港民间对内地的不理性心理在上升,官员动辄得咎,敢于倡导两地融合的一定会被戴上“跪低”、“谄媚”的帽子,因此大多抱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维,轻易不触碰粤港合作这类议题。从上到下的鸵鸟心理,使得香港有错失大湾区机遇的风险。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