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高落难少爷遇爱记校如何支撑 城市创新发展?|惠州学院|惠州|科研

网络整理 2017-06-14 最新信息

技术促创新

“如果说一个地方没有高技术产生来源,创新城市靠什么来引领?”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教授薛其坤在接受南方报业科交会全媒体报道组采访时直言,城市没有高技术产生来源,其创新发展必将成为难题。这也是现阶段惠州的难题:薄弱的高等教育与城市创新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解读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一直被视作标杆。

在高科技产业云集的硅谷,斯坦福大学不仅为硅谷输送了大批的顶尖人才,为硅谷的形成和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帮助硅谷把创业的文化传承至今。斯坦福大学的公共关系部门甚至表示,在硅谷,至少有5000个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斯坦福的创意、教职工或者学生。

如今,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剑指“广东硅谷”。反观惠州的高校,本科教育与大专教育并存,但理工科是短板,至今没有一所理工科大学。仅有的一所本科院校——惠州学院在推动科研创新、培育本土人才方面,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没有可产生足够多源头创新的高校,惠州如何创新发展?薛其坤认为:破解的关键在于立足自己、立足周围、立足合作。

优化高校学科设置、携手企业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改革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国际研发机构落户……惠州高校正努力立足自己、立足周围、立足合作,成为现代经济发展创新的“大脑”。这也是惠州高校为创新做支撑的必由之路。

南方日报记者 黄珊

以人为本 培养应用型人才支撑企业转型升级

高校是集聚高端要素的重要平台,承担着研发创新型技术、成果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是政府和企业开发、运用新技术以及拓展新市场的重要来源。也正因为如此,在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武汉光谷等地,高新技术园区因大学而兴,大学因高新技术园区而盛的例子比比皆是。

目前,惠州多所高校均进行了各种创新尝试:惠州学院已与政府、企业、高校及有关社会组织合作,建立三十余个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学院教师提供便利的科研条件,也给学生参与实习、了解企业需求的机会;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设立科创中心,增强优势学科实力的同时也孵化具体产业项目;惠州工程技术学校重点培育城际轨道交通运营、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等多个协同创新中心,分别对接本地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高端电子电气等产业。

人才培养也是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与北京、广州等地的部分研究型大学相比,惠州高校在理工科类的基础研究上有所不足。但是在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上,惠州有其独到之处。

在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电商工作室,15名学生分组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细化学习电子商务知识,在实践中学习成长,边学习边拿工资。该校电子商务专业系主任黎夏克告诉记者,这是该校力推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由企业派出工作人员到学校,投入资金并带领学生组成“项目公司”,“真刀真枪”参与到企业的市场项目中,学生由上课改为“上班”,报到改为“打卡”,在市场的打拼中学习到实用的技能,实现教学管理企业化和市场化。

作为省市共建重点民心工程,惠州市技师学院从2009年开始引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而经过多年实践,这一办学模式经过了本土化的改造,如今已在技师学院开花结果。每到毕业季,惠州本地乃至珠三角周边地区的企业纷纷慕名而来争抢高技能人才。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校长邓庆宁建议,惠州高校可以立足服务惠州乃至广东发展,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这一主线,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拓展合作办学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建设应用型学科集群,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立足产业经济发展高校科研优势,是应用型大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正是遵循这一路径,惠州学院与香港旭日集团联合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深度合作,共建科研平台;与惠州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开展法学·专利代理方向双学位开班,专门培养知识产权代理人,满足地方企业对知识产权服务需求,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惠州学院校长彭永宏表示,“十三五”期间,学院将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转型升级能力,未来5年新增8—10个理工科专业支撑惠州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两大新兴产业;理工类学生占比从现在的41%提升到55%。同时,继续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培养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紧紧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学校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及专业学位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平台,开展高端科技和管理专门人才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终身教育;发扬师范教育优势,适时启动大学附属学校建设,助推惠州基础教育大发展。

惠州各高校的发展路径虽各不相同,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将大学打造成为一座城市的智库,服务于惠州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完善制度 改革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激励机制

近几年,经过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的完善,惠州学院科研氛围日益浓厚,科研力量迅猛发展。惠州学院科研处处长蔡昭权介绍,大多科研项目根植惠州本土,满足本地产业发展需要,思考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惠州是广东省农业大市。惠州学院教授钟平生研究的“有机水稻主要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项目,采用生态控制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提升惠州农产品质量。项目的免费推广,使得数以万计的农户获得难以估量的实惠。该项目获得2012年“惠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国家项目申报方面,惠州学院也有重大突破。2013年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总经费72万元,立项数和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在省内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中位居第一,立项率高达26.7%,远远超过13.3%的全国平均立项率。同时,学校鼓励并大力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特别是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转让转化。截至目前,共获得授权专利376项,已实现转让专利共35件,转让金额总计达63.6万元,其中仅在2016-2017年就转让专利19件,转让率为6.65%。

在彭永宏看来,改革高校教师评聘制度、建立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高校科技成果管理、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介服务,是未来要重点关注的方向。为此,一年多以前,该校便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惠州学院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等方案和办法,支持科研成果技术发明人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通过成果转让获得收益,奖励在转化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原则上酬金比例不低于转让收益的80%。早在2015年12月,学校还专门注册成立了惠州惠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作为学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平台,负责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孵化科技企业,推进科技产业化等工作。

彭永宏说,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和修订科研奖励办法,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专利、社会服务工作、科研奖等的激励和奖励力度,建立健全科研创新供需对接机制,搭建科研创新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科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效益。

连接世界 全球“最强大脑”共撑惠州创新

“惠州将成为我人生旅途的最后一个落脚点,我团队的重离子事业也将在惠州迈上新台阶。”2016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夏佳文受聘为惠州学院特聘教授。

无独有偶,好事频传。根据《中科院广东省共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十二五”建设项目“加速器驱动的嬗变研究装置”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的合作协议》,国家两套重大科学装置将落户惠州。

夏佳文认为,这得益于惠州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他表示将带领团队在惠州学院开展重离子科学相关工作,推进重离子加速器的设计、建造以及与重离子相关的生命科学、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学科建设,建立实验室为两个大科学工程服务。

与此同时,夏佳文还将指导并参与惠州学院电子科学系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生命科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的建设工作,创建以重离子装置技术为基础的省内优势重点学科,开展相关学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

除了引入夏佳文院士及其团队,惠州学院还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为特聘教授。“夏佳文院士和王复明院士将分别领衔开展离子治疗癌症肿瘤装置、工程非开挖探伤检测与修复关键技术等的研发工作,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必将带来产业化效应,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彭永宏对此信心满满。

揽四方英才,纳八面来风,这是惠州学院发展的大视野和新格局。通过协同研究和合力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惠州学院正在吸引全球“超级大脑”。惠州与境外高校合作,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惠州学院—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联合研究院,来自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的专家谢尔盖·科诺诺夫和马克·费德奥洛夫正在电脑前使用中方提供的实验数据进行计算,惠州学院龚伟平教授在和他们交流。

原来,惠州市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早在2013年就已结缘。2015年5月,为落实惠州市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间的战略合作,惠州学院和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直至2016年3月,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科研团队正式进驻惠州学院,正和惠州学院科研团队在电子科学和化学工程两个学系3个项目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包括开发新一代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设计薄膜触点;沉积于碳纳米管表面的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无过渡金属催化体系下芳香醛的绿色合成研究。

与乌克兰专家共同研究课题,攻克科研难题,惠州学院刘必富博士感慨不已,双方联合研究有利于提高惠州学院科研水平,一旦项目取得成功,并在工业生产中实现产业化,将给惠州主导产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将助力惠州学院向特色鲜明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转型。”惠州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林红认为,乘着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的东风,惠州学院志在吸引世界级人才,做出世界级研究成果和催发世界级产业革命,为惠州高等教育、科技发展与创新驱动作出更大的贡献。

Tags:惠州学院   惠州   科研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