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清朝知县怕衙役?上任三年,工作就是听衙役吩咐,遵命为他们盖章

网络整理 2019-06-15 最新信息

清初,久经战乱的大运河又恢复了往昔的繁华,锦帆往来,商贾云集,渐渐催生出四大河畔名城。其中青浦因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被各级官僚视为利薮。蔺友芳便是怀揣发财美梦的“有志官员”之一。

清朝知县怕衙役?上任三年,工作就是听衙役吩咐,遵命为他们盖章

​蔺友芳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莅任青浦县知县后本想大展拳脚,搜刮地皮。谁知满县衙役先是对他佯装不睬,有令不行,后来竟打着他的旗号巧立名目,鱼肉乡民,甚至公然盗用知县印信,买放犯人,侵占粮款。眼见白花花的银子流进这帮人的私囊,蔺友芳又急又气,几番想作个虎势,掣签行责,却被衙役们一阵冷笑,先自己吓软了手脚。

按说蔺友芳也是榜下出身的名士,肚中的花花肠子很是不少。他之所以忍气吞声,是因为有苦衷。

清代的科举考试虽然打着唯才是举的名号,但其实门槛颇多。对于身份低贱的“倡、优、皂、隶”,科举的大门一开始便关得死死的。蔺友芳当年虽刻苦攻读,铁砚磨穿,但无奈他老爹不争气,是个衙役。作为“黑四类”子弟,蔺友芳算是和金榜题名绝了缘。就在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时,事情有了转机。

清朝知县怕衙役?上任三年,工作就是听衙役吩咐,遵命为他们盖章

​老话说,世上什么都可以挑,唯独爹娘不能选,可清代的贱民子孙为搏个出人头地的机会,竟然主动挑起了爹娘。他们先花钱认良家百姓做干亲,再买通其族人,将名字续入谱牒。然后摇身一变,成了有入试资格的清白子弟。但这样做风险极大,一旦被官府发现,轻者革去功名,永不叙用;重者锒铛入狱,发配徒流。

蔺友芳也是靠着这种方式颤巍巍地走上仕途的。但就在他蓄势待贪之际,却猛地发觉县衙中的气氛不对—原本的威风杀气荡然无存,众衙役交头接耳,嬉笑喧哗,仿佛在赶集。蔺友芳无奈地喝令退堂。后来暗中一打听,他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原来,县中有个老役是他老爹的同事,自己瞒天过海,骗取文凭的糗事早就成了他们之间公开的秘密。如此一来,蔺友芳算被众衙役攥住了小辫子,于是青浦县中乾坤颠倒,主吏易位,衙役们说东,他不敢说西。在任上三年,蔺友芳除写诗作序外,便是遵命盖章而已。

清朝知县怕衙役?上任三年,工作就是听衙役吩咐,遵命为他们盖章

​终于,苦日子熬到了头。但就在蔺友芳行将离任前不久,被惹红了眼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准备好砖头瓦块儿来给他“送行”。听着衙门外鼎沸的叫骂声,蔺友芳欲辩不能,欲逃不行,满堂衙役更是乐得让他充当替罪羊,所以都袖手旁观。就在窘迫万分之际,只听得“噗”的一声,偌大厅堂上竟弥漫起一股冲天的臭气。大家循臭瞧去,只见蔺友芳屁股底下已是一片狼藉。亏得老衙役向百姓劝谕,说蔺友芳被他们吓得拉了屎,百姓才在哄笑声中放了他。之后,百姓冲进县衙,担水挥帚,将大堂内外冲洗数遍,总算是洗掉了合县人民的晦气。

官员立身不正,难怪下属有机可乘,“拉屎县令”蔺友芳不能不说是一个教训。相信以后到青浦县任职的知县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安 杰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本文作者:淘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194107336045415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清朝   百家讲坛   京杭大运河   康熙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