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从宁死不屈到争着“请降”,为何太平军将领前后反差这么大?

网络整理 2019-05-09 最新信息

1842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遭失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赔款银元2300万,割让香港,开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赔偿巨款,清朝加大对人民的盘剥力度,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酿成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差点将王朝送进坟墓。1851年1月,洪、杨发动金田起义,不到3年时间,太平军便攻占南京,占据了大清半壁江山。之所以如此顺利,自然离不开一批骁勇善战之悍将,如萧朝贵、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石祥贞、韦俊、曾天养,等等。正是这些悍将浴血奋战,不畏艰险,太平天国才能顺利到达南京。

从宁死不屈到争着“请降”,为何太平军将领前后反差这么大?

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员等率2万“老广西”北伐,不到半年时间便纵横中原,如入无人之境,兵锋直抵天津,吓得咸丰都想外逃。但是,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林凤祥、李开芳只好后撤,一路退往连镇,而后李开芳率兵去高塘,互为犄角。面对僧格林沁、胜保两大军团围困,北伐军不屈不挠,坚决战斗到最后一刻;李开芳甚至凭借600兵马扛住几万大军一个多月,搞得咸丰大为恼火,直接撤了胜保职务。被俘虏后,林凤祥、李开芳等不为清廷“淫威”所屈服,没想着要投降;李开芳麾下大将黄恣端临刑前还一脚踢飞刽子手,并说:“出天京,所向无敌,清妖不堪一击,灭亡就在眼前”,实乃霸气外露。太平军将领此种宁死不屈之精神,着实可贵,值得敬佩。

从宁死不屈到争着“请降”,为何太平军将领前后反差这么大?

遗憾的是,太平军将领此种“宁死不屈”、“不畏清妖”之精神,在后期则并不多见,许多将领甚至争相“请降”清军,求着投降,生怕晚来一步,别人不接纳似的;在苏南作战时,还出现过太平军将领成群“请降”现象,也算是军事史上一大奇观了。例如,1859年,韦俊、李昭寿降清;1861年3月,程学启、丁汝昌投降湘军,出卖陈玉成;同年4月,钱桂仁、骆国忠叛降清军,坑了李秀成;1862年5月,苗沛霖再次投降清朝,并活捉陈玉成,将其献给胜保;1863年11月,郜永宽、汪有为等四王四天将投降李鸿章,砍掉谭绍光人头,献上苏州。这些投降的太平军将领,并不是战败投降,被俘虏后投降,而是主动“请降”,有些甚至还掌握数万大军,却心甘情愿投降。

这就有意思了,太平天国前期,将领们宁死不屈,绝不投降,为何到了后期却争着“请降”呢?

从宁死不屈到争着“请降”,为何太平军将领前后反差这么大?

01.太平军将领成分发生变化,来自三江两湖之将领意志不坚定

仔细观察太平天国后期主动向清朝“请降”的这些将领,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之现象,即是这些“请降”者绝大多数来自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三江两湖之地,如苏州投降的那四王四天将,几乎都是湖北、安徽籍。前期拒绝投降,宁死不屈的,几乎都是来自广东、广西,如林凤祥、李开芳、谢金生、李天佑,谭有桂、韦名傅、曹得相,等等。“天京事变”后,从两广出来的将领,要么死于内斗,要么跟着石达开外出单干,留下来的不是很多。为了扩充军队,李秀成只好大量扩招三江两湖之人,并保荐他们获得高级职务,太平军将领之成分由此发生了变化。和两广“老兄弟”相比,来自三江两湖的这些将领较少受或压根不受拜上帝教思想影响,他们并未对“清妖”充满着仇恨,革命意志也不坚定,稍遇困难则投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宁死不屈到争着“请降”,为何太平军将领前后反差这么大?

02.“分地制”下,太平天国中枢对地方将领之控制能力大为减弱

军队来源、将领群体构成之差异,自然是后期太平军将领集体“请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投降群体中,三江两湖人员占绝大多数量,可两广出来出来之“老兄弟”也有人在,如韦俊、古隆贤等。对此,则不能只用“将领群体”来源之差异解释此种现象了,毕竟“老兄弟”也有部分“变节”了。对此,太平天国实行“分地制”则是一个不能忽视之因素。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脑洞大开,认为授予各路诸侯 “封地”,便可以增强将领之责任感,激励其上阵杀敌;同时“分地制”还可以让诸王之间相互牵制,从而便于天王大权独揽。但是,“分地制”所带来之弊端非常严重,使得中枢对地方将领之控制能力大为减弱;将士一家老小均住在“封地”内,将士就算“投降”,中央也是奈何不了。为此,李秀成在《自述书》中直言:“封王太重,为大误之一”,这里的封,可是“实封”。

从宁死不屈到争着“请降”,为何太平军将领前后反差这么大?

03.太平天国军纪废弛,处置不严,助长了“请降”之风气

不得不说,洪秀全后期玩“分地制”实在是昏招、糊涂,将士一家老小都在“封地”内,岂会有杀敌之决心,又怎会为天国之万世基业抛头颅,洒热血呢?就此而言,洪秀全确实够糊涂,够昏庸,那怪李秀成在自述中说:“国破,实乃洪姓之过错”,看来也是没冤枉他。不过,若是太平天国能严肃军纪,像东王杨秀清那样治军严格,毫不留情面,“分地制”所带来之弊端也可以减轻。很遗憾,太平天国后期军纪废弛,对“叛降”、“请降”此种活动默许,乃至纵容,这无疑助长了“请降”之恶劣风气。1859年,李昭寿献上滁州“请降”胜保,李秀成非但不追究责任,还护送李昭寿一家出天京;1861年,陈坤书严厉打击叛降分子钱桂仁,李秀成不分青红皂白,居然怪罪陈坤书;1863年10月,苏州八大将叛降之意很明显,李秀成居然说:“尔我不相害”,不阻止此类行为,最终慕王谭绍光人头落地,苏州城陷落。可以说,太平天国后期“投降” 成本太低,将士毫无畏忌,“请降”之风不蔓延都难。

从宁死不屈到争着“请降”,为何太平军将领前后反差这么大?

04.太平天国战略环境恶化,败局已定,人心涣散,各找出路

杨秀清主政时期,军令统一,将士卖力,太平军在各条战线上勇往直前,战无不胜,八旗、绿营、湘军无不被打得落花流水,曾国藩差点都被活捉。因此,太平天国前期,部队士气高昂,胜仗连连,大有问鼎中原之势,谁人又想着“投降”呢?到了后期,太平天国在各条战线上均以惨败告终,东西两线均承受巨大战略压力,处境相当不利,一些意志不坚定之将士,自然要为自己找出路。正如干王洪仁玕所言:“过去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而今进寸退尺,战胜攻取,大逊于曩时”,太平天国后期已无药可救,将士怎么再卖力。安庆陷落之后,太平天国首都西部屏障已经消失;唯一尚存的苏南根据地又受到“楚军”、“淮军”、“洋枪队”、“英法联军”等蚕食,地盘一步步缩小。此外,洪秀全冥顽不灵,不思进取,听不进正确意见,而是一味“靠天”。种种迹象表明,太平天国已经进入灭亡倒计时,气数已尽,这是将士争相“请降”之主要原因。

从宁死不屈到争着“请降”,为何太平军将领前后反差这么大?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后期,将领人员构成发生巨大变化,再加上实行“分地制”导致中枢对地方将士之控制能力削弱,且自身军纪废弛,对“叛降”行为处置不严,这是后期将领争相“请降”满清之重要原因。但是,太平天国后期战略处境险恶,人心涣散,气数已尽,败局已定,将领各自寻找出路,这才是他们争相“请降”满清之主要原因。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呢。

本文作者:岩岩说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883977572345498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太平天国   李开芳   南京条约   李秀成   林凤祥   胜保   清朝   洪秀全   陈玉成   苏州   南京   咸丰   陈坤书   丁汝昌   湖北   僧格林沁   石达开   萧朝贵   江苏   安徽   浙江省   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