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信息网

首页 > 同城信息 / 正文

惠州:力费尔南达-莉玛争2020年迈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网络整理 2017-08-09 同城信息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在过去“两年打基础”的基础上,今后“三年大提升”,惠州将集中攻坚、全面提速,力争2020年迈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8月3日,惠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召开,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进行研究部署。

惠州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聚焦创新、精准发力,推动惠州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提供新动能。

惠州把创新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惠州市委大大、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惠州将汇聚各方创新力量,激发全民创新创业激情,用最好资源、最优政策、最多投入,全方位、全体系、全领域推进创新改革,把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推向深入,力争到2020年,建成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迈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成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强、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创新创业生态好的区域创新中心。

在惠州举办的首届中国科交会在高校成果转化需求和企业技术攻关需求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力争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

近年来,惠州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制定实施“1+6+N”系列文件,推进高企培育等八项重大举措,推动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创新人才高端聚集、高度聚集、高速聚集,创新驱动发展实现良好开局,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惠州的思路主要体现在:坚持“三个面向”、把握“四个并重”和实现“五个更加”,力争在八个重点工作实现突破。

惠州将坚持面向创新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发展需求“三个面向”,让全面创新贯穿全市一切工作;把握“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并重、“要素聚合”与“生态构建”并重、“放大优势”与“补齐短板”并重、“自我革新”与“开放创新”并重“四个并重”,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努力实现创新要素更加集聚、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创新成果更加丰富、创新人才更加汇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五个更加”。

惠州提出两个阶段目标,到2018年惠州要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单位;到2020年,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实现“一个达标、三个翻一番、三个翻两番”,即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超过国家标准,与2015年相比,科技公共财政投入、高层次人才数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三个指标增长一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三个指标翻两番。

为此,惠州将实施“十大工程”,即创新平台构建工程、创新要素集聚工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创新政策改革工程、创新人才激励工程、创新服务完善工程、创新动能激发工程、科技创新惠民工程、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行动。惠州各级各部门将迅速行动起来,力争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创新主体增量提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开放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创新人才高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八个方面实现突破。

创新引领培育万亿产业集群

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中,惠州有一项数据表现抢眼: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61.8%和39.2%,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1和11.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说明,惠州产业中高端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创新能力的提升要靠产业转化来体现,惠州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引导政策链,调动资金链,激活人才链,最终提升价值链。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环大亚湾新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引进了一批引领性重大项目,推动创新要素高端聚集、高度聚集、高速聚集,并且依托“大树木”培育“产业森林”,推动产业集群化和高端化发展。

此次惠州市委全会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0%和40%以上,产业技术水平实现从跟跑转向并跑,部分重点产业和细分领域实现领跑。

围绕这一目标,惠州将在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上努力实现突破,构建产业创新中心,一方面,继续深入实施“产业培育计划”,在继续做大做强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新的支柱产业,打造四大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坚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新一轮工业技改,引导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今年6月22日—24日,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惠州圆满举办。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和交易活动,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与中国科研最大“富矿”高校科技成果的一次相遇。首届科交会成果丰硕,180多所高校与350家企业成功牵手,交易科技成果696项,签约金额39.9亿元,其中惠州企业揽下456项,签约金额24.87亿元。

缺乏高校是惠州发展的“痛点”。在此次科交会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惠州市政府现场签约“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项目,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985、211工程高校同意入驻。惠州市政府还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约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教育科研基地等。

此次市委全会提出,将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为依托,建设中国(华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成更多的著名高校科技成果落户惠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成果转化高地。

惠州周边有创新能力较强的深圳、香港等城市,提升开放创新能力,惠州将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全面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深入实施“海绵行动”,主动吸纳深圳等发达地区的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外溢”,加强与香港创新科技署、高校、研发机构合作,推进重大科研成果在惠实现产业化。

努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此次惠州市委全会上,一项计划出台的人才政策备受关注,即惠州将畅通人才落户渠道,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建立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落户直通车制度。惠州将在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上实现突破,努力打造人才落户最便利、创业最宽松、生活最舒适的人才生态最优市,力争实现高层次人才数量倍增。

当前惠州最缺的就是人才。惠州实施“人才双高计划”“人才双十行动”,每年财政投入10亿元用于人才工作,两年共引进国内外院士4名、创新团队39个、领军人才69名,成功引进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还在临深片区建创新小镇,通过这些创新平台来吸引创新人才。

人才、资本、环境,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当前惠州创新驱动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有助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在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上实现突破,惠州还将着力解决科技金融力量较为薄弱的问题,将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坚持引进培育并重,吸引著名创投机构和创投基金来惠州发展,积极发展天使投资,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力争到2020年实现天使、创业投资基金各县(区)全覆盖。

惠州还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努力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创新成为根植于全社会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让各级党员干部当好改革创新的“领头雁”,市场主体当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广大市民当创新创业的“弄潮儿”,为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注入强大动力。

撰文:罗锐 管春枫

摄影:梁维春

Tags:惠州:力争2020年迈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惠州   创新城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