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粤港澳水蛙族使节团的遗书大湾区怎么建_财经

网络整理 2017-07-07 最新信息

  粤港澳大湾区怎么建

  世界级湾区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发达的创新生态体系。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刘俊卿 郑妮娅

  珠江入海口,一个世界级湾区的雏形正在显现。

  7月1日,在大大大大的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这意味着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这个拥有11座城市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步入深化落实阶段。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设想酝酿已久。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就将建设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列为重点行动计划;2015年,“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讨论多年的“粤港澳大湾区”被正式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湾区经济因港而生,依海而兴。它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中的突出亮点,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皆因发达的港口、高科技产业聚集、都市文化以及优美海景,成为著名的国际一流湾区。

  如今,又一个世界级城市群正在粤港澳湾区崛起,它有望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以及世界湾区经济的新高地。

  湾区崛起的地利与人和

  一个湾区,十一座城,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数据显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占全国不足1%的土地面积和全国5%的人口,却占到了全国12.5%的GDP和超过25%的出口量。约1.3万亿美元的GDP,也已经超过旧金山湾区。

  潜力来自哪里?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以及香港、澳门两大对外窗口城市的深度融合区域,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往来密切,区位优势明显。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横跨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于7月全线贯通,广深港高铁也有望在明年实现通车。高速公路已经遍布南粤,粤港澳城市群之间已经建成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拥有全球最繁忙的港口群和机场群,客、货运量都位居全球前列。“粤港澳城市群整体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何宁卡说。

  创新活力全面激发。过去20年,粤港澳大湾区孕育了华为、腾讯、格力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珠三角九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已达2.9%,与美国处于同一水平。仅深圳市所获国际专利就超过法国、英国等国家。华为公司连续两年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申请量第一位。“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相当完整的高科技产业链,有望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腾讯公司董事局大大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

  产业层次“高低多元”。湾区内部各个城市产业体系呈梯形分布,香港、澳门拥有发达的金融和服务业,珠三角有着领先的高端制造业,能够形成金融服务在香港、研发在深圳、制造在珠三角的闭环。

  在7月1日召开的“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合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是新形势下“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探索,对促进内地经济协调发展、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用新发展理念破解难题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粤港澳大湾区仍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如何协调各地在新兴产业错位发展、生态环境共治?如何破解原始创新不足、区域内整体创新合作程度不深的难题?如何摆脱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严峻的趋势?如何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宜居宜业的优美湾区?

  要想破解这些发展难题,还得从新发展理念中寻找答案。

  创新是大湾区建设的动力源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首要着力点。经验表明,世界级湾区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发达的创新生态体系。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国际一流湾区无一例外高度集聚各类科创资源。

  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思康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构建中,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的人才、活跃的中小企业、发达的天使投资、完善的市场规则不可或缺。粤港澳大湾区应瞄准创新国际化,深化与全球创新前沿的互动和融入,打造国际化产业生态平台,实现“创新体系吸引全球资源、创新成果辐射全球市场”。

  协调是大湾区建设的均衡器。湾区经济涉及多个行政区,产业分工合作、城市基础设施衔接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区域协调组织,统筹湾区合作发展。必须在国家层面研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制,统筹研究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重大问题。促进城市间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关联配套、公共服务均等方面发挥作用,充分释放城市群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

  绿色是粤港澳通往世界一流湾区的必由之路。专家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系统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围绕“城市自然资源、城市绿地、低碳城市、绿色交通”等方面开展制度创新和立法尝试,以规范的制度和法律路线图构建城市生态地图。

  开放是大湾区与生俱来的特质。港澳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30多年来,充当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超级联系人”。粤港澳大湾区将探路中国式开放升级版,要在涉企服务、营商环境、体制机制等软环境打造上要学习港澳经验。“构建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粤港澳合作,把合作重点拓展到共同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说。

  共享是大湾区以人为中心的最终表现。吴思康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营造高度共享的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中心,以“5A服务体系”为目标。即任何人(Any one)在任何时候(Any time)和任何地点(Any where)、通过任何方式(Any way)得到任何服务(Any service)。文化共享方面,为创新创业群体营造共享的精神家园。教育共享方面,引入优质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色教育全链条。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