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一个产业的玉仙缘快眼壮大 电子信息产业 依托大树培育森林_城市

网络整理 2017-05-26 最新信息

  5月2日上午,伴随着阵阵机器轰鸣声,TCL集团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在惠州仲恺高新区启动建设。

  该项目计划在2016年至2022年投资建设,用地面积约131万平方米,整体建成后,预计年总产值达888亿元,年上缴税金达11.95亿元。

  引人关注的不止是项目建成后的高产值、高税值,作为全省重点项目,该项目落户惠州,既为深圳孵化、惠州转化模式作出有益探索,又是惠州实施“海绵行动”、促进深惠两地产业共建的一次生动实践。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预期可见的未来:TCL模组整机项目将带动相关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的聚集,加快推动惠州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再升级、再发展。

  事实上,这也是近年来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挥大项目“虹吸效应”、带动产业聚合发展的一道缩影。

  一直以来,惠州始终坚持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带动大发展”的路子,引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依托大项目“榕树”,培育“产业森林”,推动产业集群化和高端化发展。

  数据显示,依托大项目的带动,2016年,惠州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3532亿元,增长4.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4.8%。今年一季度,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838.6亿元,增长6.4%;增加值156.4亿元,增长5.9%。

  格局企业“虹吸力”带出大产业集群

  一年生产超过2亿台手机、彩电产量位居世界第三、车载导航产量占全国40%、一次锂电池全球销量第三……

  看到这些数据,或许很少人能快速地将其与“惠州”联系起来。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惠州便开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后,在以惠州三星电子、TCL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集聚效应。

  如今,作为惠州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不仅支撑起惠州产业的半壁江山,也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以手机产业为例,惠州连续多年手机年产量超过2亿台,眼下的惠州,拥有一批手机产业龙头企业:TCL手机销量稳居国产手机海外销量第一;惠州龙旗是全国最大的手机方案设计商;伯恩光学是苹果、三星全球最大的手机玻璃面板供货商……

  无疑,龙头企业的存在直接带动众多产业关联企业在惠州落地生根。

  再以光电产业为例,通过发挥TCL液晶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带动作用,延伸平板显示产业链,2009年9月投产以来,在惠州衍生出40多个下游配套企业,直接推动惠州市平板显示产业集群发展。加上近年来引进的科锐、LG伊诺特、比亚迪实业、元晖光电等一批行业领先的LED项目,惠州已经形成从外延片、芯片到封装、应用,全国配套最完整的LED产业链,产值超250亿元,仲恺高新区成为全国LED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经过多年发展,惠州初步形成以平板显示、LED为代表的光电产业、汽车电子、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家庭、新型电池、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新型高端特色产业为主体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这一集群里,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既有“大树参天”,也有“小树成林”。

  目前,惠州制造的智能手机、液晶显示、车载电子等信息产品的产量、市场份额位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形成移动通信、汽车电子、平板显示、LED、新能源电池5大产业集群,先后获批为电子信息产业、数码视听产业等6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以及手机产业、液晶电视制造、北斗装备制造和应用产业等7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数据显示,惠州目前拥有电子信息企业1300多家,2016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达678.7亿元,增长7.6%。

  蝶变龙头企业以“机器换人”进军“工业4.0”

  放眼全国,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影响的当下,生产智能化的风潮涌动,惠州亦是如此。

  除新的大项目上马、布局关键领域外,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巨头正在加速以机器换人,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进军“工业4.0”。

  在TCL集团,一条30人的组装线被全自动MMI(人机交互)测试设备所替代;

  在亿纬锂能,锂离子动力电池全自动生产线,是国内自动化水平“高阶”水平的“无人工厂”,用工少了,人均产值却翻了10倍;

  在华阳集团,LED生产车间的全自动化生产线上,智能机器自行运转,一个个灯具产品在流水线上自动完成上料、剪线、安装等工序,人工减少七成以上……

  盘点各家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的技改之路,得到一个共性结果:生产车间用工少了,产出效率和产值在持续提高。

  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机器换人的战略,提高自身的自动化水平,而在建的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大项目中,也早早地走上这条路。

  落户于仲恺高新区、投资32亿元、处于平板显示产业最上游的日本旭硝子显示玻璃项目,今年5月10日晚收获一个利好消息:随着110千伏沥林变电站新出的2回10千伏线路送电,项目生产在“双电源保险”下实现“绝不断电”,正式进入试营生产阶段。

  鲜为人知的是,之所以要“双电源保险”,那是因为旭硝子的生产线用工很少,大部分工序是用机械手等自动化设备完成的,高度机械自动化条件下的用电要求。

  当下,随着惠州市大力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加大智能制造示范推广,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机器人应用如火如荼,企业把节省下来的资金都用在研发上。

  不仅如此,像华阳集团这样的企业在应用智能设备的同时,结合实际研发适合企业生产的智能设备,并把设备卖给其他企业,开启从应用智能装备到生产智能装备的“转身”,抢滩装备制造业的新领域。

  数据显示,2016年,惠州市推动375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39.7亿元,增长32.4%,总量居全省第2位。

  今年,惠州工业技改投资计划增长9%,将引导4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环境帮扶企业成长有“一揽子计划”

  延长产业链条、补强创新链条、提升价值链条,这是近年来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和着力点。

  任何企业或项目在一个地方落地,关注的不止是当地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而更加注重地方营商环境等“软实力”。

  2011年,惠州编制出台《惠州市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自主创新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成为带动全国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有了明晰的思路,一条条具体惠企举措也落在实处。

  通过实施“企业培育计划”,建设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2+2+N”现代产业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打牢“根基”;通过实施“企业成长计划”,坚持抓大不放小,培育一批高科技、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强壮企业“筋骨”。

  从2011年“惠28条”、2012年新“惠28条”,到2013年“惠42条”,再到2016年的新“惠42条”,变化的是扶持力度、范围和方式,不变的是惠州市委、市政府“放水养鱼”、激活企业发展潜力的良苦用心。

  围绕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惠州将每年的6月定为“企业服务月”,由市直各部门“摆摊设点”现场接收企业需求,2016年还专门升级改造企业服务集市网上平台,实现与惠州市网络问政平台无缝链接。

  从2016年10月开始,仲恺高新区制定出台“首席服务官”制度,首批选派150名正科实职以上干部担任企业的“首席服务官”与企业对接,通过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存在问题,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截至今年3月,“首席服务官”共收集企业反映问题276个,已解决回复218个。

  衍生于“企业服务月”的惠州市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也是一项创新,通过基金放大作用,着力破解企业资金难题,截至2016年年底,已累计向248家惠州企业发放17.28亿元基金贷款。

  此外,围绕加快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惠州连续多年成功组织举办中国手机创新周、物联网云计算博览会以及2016云栖大会广东分会等专业展会,吸引思科、腾讯、阿里、华为等知名企业参展和参赛,仅2016年的“云博会”就促成223宗相关产业项目签约或达成合作意向,让惠州企业更多、更好地走出去。

  南方日报记者 张昕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