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为何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却把文人当宝,把武将当草?

网络整理 2019-06-19 最新信息

为何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却把文人当宝,把武将当草?

我们都知道宋朝"重文抑武"的策略,但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明明是武将出身,为何却不大力发展军事业,而是选择发展商业和重视文人呢?

为何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却把文人当宝,把武将当草?

赵匡胤的遗训中,有一条就是不得杀害士大夫,足以可见文人在宋朝的地位。士大夫上书谏言,皇帝只能听,面对一些无礼的说辞,皇帝还不能杀,这无疑是给士大夫赐了一枚免死金牌。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底下的大臣就能广泛提出意见,不用顾及杀身之祸,这样宋朝的朝廷就一片开明。

同时赵匡胤还规定了任职时间,文官三年,武将四年的限制。一次扬光美被派到地方担任知军,在位期间为官清廉,很受百姓的爱戴。于是百姓便请愿让他留下来,但遭到赵匡胤的拒绝。百姓们不肯,赵匡胤便鞭打领头的人。一桩好事结果最后闹成一个悲剧。

为何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却把文人当宝,把武将当草?

赵匡胤的这一策略,也就是使得所有的官职都相当于现代的"临时工"。没有一个人有固定的位置,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了居心叵测的人在一个地方暗自增强势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小了对朝廷的威胁。

同时为了避免他们势力的扩大,赵匡胤还采取将官、职、差遣进行分离。一个有官职的人所管理的并不一定是自己头衔的差事。也就是说有差事的时候,赵匡胤便会给某一个人安上一个头衔,也只有这个时候,这个官才会有管理的权利,当办完这件差事以后,赵匡胤又会把他的头衔去掉,虽然这样做容易引起混乱,但是这样做也可以避免一个人有过大的权利,可以说实权都在皇帝的手里。

赵匡胤的遗训中不杀士大夫,为何北宋一直奉行重文轻武的策略?

为何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却把文人当宝,把武将当草?

也就是说,在赵匡胤的眼里,不管是文人,还是武将,对他来说都是一个威胁的因素,因此他都要避免权利掌握在他们手里。但是赵匡胤武将出身,他更加明白一百个文人都不如手上有兵权的一个武将来的威胁要大。因此他将文官安排到部队中去指导带兵。但这样做的缺陷显而易见,一个文人要去上战场,或许明天就要打仗,而他今天晚上才开始研究《孙子兵法》,这样战争怎么会胜利?

《朱子语类》中朱熹曾讲道:“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这也造成了宋朝开始军事实力薄弱,到后来越来越萧条的局面。

为何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却把文人当宝,把武将当草?

同时宋朝,文官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武将。文官不仅发表谏言有免死金牌护着,在俸禄上,文官也远远超过武将。文官不仅有每月照常的钱,还有许多茶水费、厨料、仆人的衣食费用......可以说生活非常富裕。正是在这样富裕的情况下,像苏轼一类的文人才有功夫去研究宋词。

宋朝皇帝因为把钱都花在文官的身上,导致自己的皇陵都没有多余的钱去修。别的皇帝是一登基就开始修皇陵,修到死才停工。而宋朝的皇帝是皇帝死后在七个月内必须完工,因此皇陵大多都非常的简陋。

总之,在宋朝,可以说是文人的天堂。也因为这样的机会,才有宋词的兴盛,但是也因为重文抑武的策略才导致北宋走向灭亡。

本文作者:文人往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369524082330880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赵匡胤   宋朝   北宋   孙子兵法   朱熹   苏轼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