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万年吉壤,国之大计''——史话明、清陵寝制度的异同

网络整理 2019-06-19 最新信息

一,明清陵墓制度的异同

清代五处十二座皇陵建于不同时期,其制度亦不尽相同。盛京三陵建于清初,它们随着后金一清政权的日益扩大和现固而不断改建、添建,其制度也是逐渐完善的。三陵保存了不少满洲旧制,介于明清皇陵制度转型期之间,特异性比较突出。

清初诸帝王殁后火化,再葬以骨灰罐,因此墓室比较简陋,有些墓甚至没有墓室,这是清初帝王陵墓制度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帝后火葬的习俗一直沿袭到康熙初年,孝陵中的清世祖、孝康章皇后(圣祖生母)、孝献皇后(端敬皇后)都是葬骨灰罐,直到圣祖亲政以后皇室贵族的葬俗才发生变化。

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礼部请照例加四祖、太祖、太宗陵山封号,从祀地坛。命作速举行"。同年十月,清朝仿明制封祀"陵山","封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陵山曰启运山,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陵山曰积庆山,福陵山曰天柱山,昭陵山曰隆业山。遣多罗贝勒春齐、固山贝子吴达海等祭告"。以此为标志,清朝的陵寝制度开始走向全面汉化。

康熙二年(1663年),世祖亲自看定风水的遵化凤台岭孝陵工程开工:同年九月至十二月,分别改建福陵、昭陵地官,这项工程表明清朝规范化的陵寝制度已经确立。孝陵以后,清朝诸帝陵制度与明代皇陵制度非常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万年吉壤,国之大计''——史话明、清陵寝制度的异同

1945年航拍 明十三陵之“定陵”

1,清陵选址的风水标准与明代一致

有传闻说清朝关内第一陵一孝陵的风水还是明末勘定的。据清初查继佐记载:"崇祯初年,遍求天寿无吉壤,至十三年(1640年),始召刘诚意孔昭及张真人甲协视地,得蓟州凤台山,云地善而难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1644年)以后,不及事。后为董贵妃葬处。"

蓟州凤台山就是遵化昌瑞山(在今天津蓟县与河北遵化交界处,清代以来属遵化),考明思宗并无董氏妃,并且,按照明朝中期以后制度,妃嫔不可能合葬皇陵。卒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的田贵妃,葬于天寿山西南的鹿马山(又名锦屏山)妃园寝,后来明思宗帝后殉国藁葬其中,号思陵,是帝后不得已葬入妃墓,而不是贵妃入葬皇陵。所以"后为董贵妃葬处"之"董贵妃",只能是清朝人,或许就是合葬孝陵的董鄂妃(端敬皇后)之讹传。

2,清代皇陵陵宫平面布局与明代昌平多数皇陵相似。

明清皇陵都以前后两进院落,主体建筑的布局方式、建筑形式均与明陵一致,琉璃花门、明楼、宝顶等名称亦沿自明朝之旧,前院的隆恩门、隆恩殿,与明陵中相应的祾恩门、祾恩殿也仅仅是一字之差。

3,清代帝陵玄宫为前、中、后三室,与明神宗定陵"三主两配"之形式不同

文献记载中的明光宗庆陵结构相同,这是定陵式玄宫的简化形式,即省略了两个配殿。若按"明堂九宫"之制来说,清陵玄官不但减省了四个,还减省了清阳太庙和总章太庙,而只保留了明堂太庙、太庙太室和玄堂太庙三个主要部分。

“万年吉壤,国之大计''——史话明、清陵寝制度的异同

1945年航拍 明十三陵之“长陵”

4,清朝诸皇陵每年有五次大祭

五次大祭为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和忌辰,每月朔、望皆有小祭。和明朝一样,皇陵之祭皆于享殿举行,而别无寝宫之设。除了固定大、小祭祀以外,清代凡逢遇国家重大庆典、武功告成等皆有遣官祭陵之似。官员因公谒陵,三品以上在罗城门外行礼。

如遇祭日,二品以上许入城随守陵官陪祭归京复命前要谒辞。皇帝亲祭陵,行前要躬告太庙,于隆恩殿行大享礼。礼成还京仍告太庙,并出御太和殿,受百官表贺。乾隆八年(1743年),定皇帝谒陵之仪同太庙亲祭之仪,至此、皇陵在礼制上已经完全与宗庙并尊。从法理上肯定了山陵与宗庙等尊的地位,把明朝及其以前重视陵祭的观念发展到极致

5,清朝继承了明代昌平皇陵式的陵区制,但父祖子孙不葬于同一兆域有不合礼义之嫌。

清世宗以"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由,对于为他在遵化卜选的九凤朝阳山万年吉地的风水不满意。后来由怡亲王允祥、总督高其倬等人在易州泰宁山太平峪选择了寿陵址,世宗虽心喜其地,但却因与祖、父之"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而不敢贸然开工,让大臣们讨论另处建陵"与古帝王规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

于是大学士九卿会议上奏:"谨按《帝王世纪》及《通志》、《通考》诸书,历代帝王营建之地远或千余里,近亦二三百里。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干百里蟠结之福区,自非一方独擅其灵秀,今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然易州及遵化州皆与京师密迩,实未为遥远。"于是皇帝表示"朕心始安",正式下令另辟易州陵区'。

后来,清高宗考虑到若后世子孙皆依父祖而葬,则"孝陵、景陵日远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爱慕",于是将自己的寿陵卜定于昌瑞山胜水峪。

嘉庆初年,他又念及"若嗣皇帝及孙曾辈因朕吉地,在东择建,则又与泰陵疏隔,亦非似续相继之意",于是命仁宗万年吉地ト于西陵界内。并预嘱:"至朕孙赞承统绪时,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我朝景运庞鸿,庆衍爪瓞,承承继继,各依昭穆次序,迭分东西,一脉相联,不致递推递远。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深邃,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于他处另为选择,有妨小民田产,实为万世良法。"

从而确定了清朝皇帝父子异陵区的祧葬之制,为了预防子孙依世宗成宪再另择陵区,他反复强调:不要听信形家术士的蛊惑,"遵化易州两处山川灵秀宽广,其中古吉地甚多,我子孙务须恪守前训,永垂法守,断不必另择他处,有妨民业"。

“万年吉壤,国之大计''——史话明、清陵寝制度的异同

1945年航拍 清西陵之“慕陵”

二,清朝诸帝实行京东、京西炳个陵区的祧葬之制。

清代皇陵制度虽然基本仿自明陵,但在具体建制和平面布局上、在礼制方面,与明代相比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差别,兹对比如下:

1,明十三陵以成祖长陵为中心

子孙神葬于同一兆域,有些设神道以达长陵有些则自宗陵分之。除长陵外,其余诸陵均无望柱、石像生、龙凤门,更没有大碑楼,各陵属于自身的部分实际只有陵宫及神库、神厨等附属建筑,相对独立性要差一些清代东、西陵虽诸帝同兆域,相距也不远,但孝陵以后的圣祖景陵、世宗泰陵、高宗裕陵、仁宗昌陵各有神功圣德碑、望柱和石像生、龙凤门或七间牌楼门等,而且大多都是自祖陵(或首陵)主神道分出本陵支神道,相对独立性更强一些。

另外,明十三陵以长陵为首陵,其余各陵惟自重风水ト址,以长陵为基点考察,其东西两旁皇陵数目对比悬殊(东3座,西9座)。清东陵则以祖陵居中,子孙序于祖祢之下,即孝陵居中,景陵居左,裕陵居右,宣宗初陵居于次左,文宗定陵居于次右,穆宗惠陵居于再次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昭穆制度。西陵各陵似考虑风水因素更多一些,但相对于首陵泰陵而言,慕陵仍然是居于昌陵之下。

2,明代皇陵玄宫除皇帝外,还合葬皇后和嗣皇帝本生母

皇后先崩者或先葬入地官,或权攒他处以待异日帝后同葬皇帝已经落葬,皇后或嗣皇帝本生母等人后死亦开启玄官合葬,并不以年久为忌。这种现象很普遍:

如仁宗皇后(宣宗生母)晚于仁宗17年,宣宗继后(英宗养母)晚于宣宗27年,英宗钱皇后晚子英宗4年、宪宗生母晚于英宗40年,景帝汪皇后晚于景帝49年,世宗本生祖母晚于宪宗35年,孝宗皇后(武宗生母)晚于孝宗36年,蒋太后(世宗生母)晚于睿宗19年,穆宗继后晚于穆宗24年、神宗生母晚于穆宗42年,皆合葬,这是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帝后合葬。

清代皇陵合葬制度与明代有所不同,自孝庄文皇后另建暂安奉殿为始,凡皇帝已先死并入葬皇陵,玄宫石门既经封闭便永不再启,皇太后死后均单独建陵,于是在皇帝陵之外又有皇太后陵。清代帝陵玄官除皇后、嗣皇帝本生母合葬外,还有一些皇贵妃从葬,此例创自景陵,景陵除一帝四后外,还葬有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此后诸陵效尤,泰陵地宫葬敦肃皇贵妃年氏,裕陵地官葬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高宗继后乌喇纳喇氏因为得罪皇帝,既不得合葬裕陵,又不能单独起后陵,只是棺于裕陵妃园寝中纯慧皇贵妃券室内,并且在陵园、宗庙中均无祭享。

“万年吉壤,国之大计''——史话明、清陵寝制度的异同

1945年航拍 清西陵之“昌陵”

3,除南京孝陵外,明朝妃嫔之葬多不近帝陵

或在天寿山之东井、西井、银线山、袄儿峪、锦屏山等处,或远至于西郊金山、翠微山。清代列帝妃嫔则集中建园寝,各于所奉帝陵左右。关内九陵,七陵有妃园寝(或名"妃衙门"),孝、慕二陵虽无之,但孝东、慕东二后陵中亦兼葬诸妃嫔。

4,明清陵园在建筑建置方面也有所差异。

明陵中孝陵、长陵、永陵、定陵诸陵之陵宫皆为三进院落,在祾恩门前还有一道拱券式官门清代诸陵皆无之。明朝诸陵在嘉靖时皆于陵官前立石碑,但皇帝未遑撰文,遂成无字之碑清代陵宫前石碑上刊皇帝庙号及尊谥,名日"神道碑"。

明陵祾恩殿之制,孝陵、长陵九间,永陵七间,其余诸陵皆五间清陵隆恩殿,除永、福、昭、慕四陵为三间单檐歇山顶以外,其余诸陵皆为五间重檐歇山顶。明朝诸陵除昭、德二陵外,明楼内皆无月牙城,宝顶般呈圆形或椭圆形清陵宝顶一般是前方后圆,皇帝陵在明楼以内皆有月牙城("哑巴院"),皇太后陵不设月牙城。

明朝皇陵宝顶较大,宝城前端与陵宫墙相接,除永、定二陵各有一道外周垣以外,其余诸陵宝城之后部皆暴露于外清陵宝城较小,成为陵宫三座琉璃门后第二进院落的中心建筑,方城明楼两側延伸出卡子墙与陵宫两側墙相接。从陵园朝向来看,明代诸陵除朝南或朝南略偏外,还有朝东、朝西者清朝诸陵则皆朝南或朝南略偏。

5,明清皇陵玄宫皆为石砌拱券式,明陵玄宫制度前后应该有所变化。

定陵是前、中、后、左配、右配五殿,玄宫连同甬道前后通长87.34米,左右横跨47.28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清陵地宫制度前后基本一致,以裕陵为例,玄宫分为明堂券、穿堂券金券三殿,而别无左、右配殿,设石门四道,地官全长约54米,总面积372平方米2。清陵地官虽然比明陵狭小,但石门甚至全部墙壁都有精美的雕饰,为明陵所难以企及。

6,明朝太祖、成祖、景帝、世宗、神宗为生前亲ト吉地,预建寿陵,其余诸帝都是殁后才择地建陵。

昌平陵区中,凡建于皇帝生前的诸陵,规模都比较大,建筑材质也比较讲究而殁后所建诸陵则规模较小、制度划一。清代从康熙朝开始,皇帝预建寿陵成为定制,"向例,皇帝登基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皇太后凡卒于皇帝大葬以后,既不能开启玄宫与先朝皇帝合葬,乃于皇陵近处预建后陵。这项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其间只有惠陵卜建于穆宗身故之后,德宗和宣统帝都已ト得吉地但未曾兴工。清朝关内诸陵,除慕陵外,各陵陵官部分制度相对统一,所不同惟在神道部分,皇太后陵亦然。

本文作者:申报七十七载(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371843074844314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清朝   易县   遵化   明朝   怡亲王   十三陵   崇祯   风水   乾隆   嘉庆帝   董鄂妃   田秀英   建筑   昌平   明神宗   胤祥   明光宗   多罗贝勒   河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