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惠州将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服务广东建博罗实验学校潘梦莹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网络整理 2017-06-27 本地信息
(原标题:惠州将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服务广东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6月22—24日,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简称“科交会”)在广东惠州圆满举办。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和交易活动,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与中国科研最大“富矿”高校科技成果的一次相遇。科交会在高校成果转化需求和企业技术攻关需求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两大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为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了又一个新平台。

首届科交会成果丰硕,180多所高校与350家企业成功牵手,交易科技成果696项,签约金额39.9亿元,其中惠州企业揽下456项,签约金额24.87亿元。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平台投资建设项目签约2宗,金额510亿元。不少高校和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参加科交会加强了精准对接合作,为高校的成果转化和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现场签约火爆

校企校地合作结硕果

此次科交会规格高、规模大、成果多。大会由教育部、广东省政府指导,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经信委和惠州市政府共同主办。

科交会组委会征集到了高校科技成果约1万项,重点推介展示6600项,安排100个重点项目进行路演,收到企业提出技术需求2500项,让300所国内外高校与3000多家企业通过科交会搭起的“鹊桥”面对面交流、现场对接科技项目,结出丰硕成果。

统计显示,3天来,各个高校展区、路演厅挤满了前来了解新技术的企业人员,现场签约区场面火爆。180多所大学在科交会期间与350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将促成696项科技成果在企业落地。惠州有220多企业与130多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其中域鑫(惠州)与北京大学签约合作,涉及金额6000万元,惠州天阳精密部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约合作,涉及金额3000万元。

校企合作引人关注的同时,校地合作也令人瞩目。此次科交会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惠州市政府现场签约“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项目,总投资350亿元,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985”“211”工程高校同意入驻。惠州市政府还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约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教育科研基地、机器人惠城科技园,其中机器人惠城科技园投资160亿元。

诺奖得主、两院院士等

海内外大咖带来智慧盛宴

首届科交会围绕“跨越产学鸿沟,携手创新共赢”的主题,设置主论坛高等学校技术转移国际高峰论坛、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年会等交流活动。交易火爆的同时,丰富多彩的论坛更是擦出创新的火花。

科交会上,名校汇聚、大咖云集,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宇宙胚胎学之父”乔治·斯穆特教授,1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300所海内外高校代表齐聚广东惠州。国内外知名高校领导、技术转移部门的负责人以及行业专家,分享国内外高校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探讨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掀起了头脑风暴,献上了智慧盛宴。期间还举办八场“蓝火大讲堂”院士专场报告会、十几场项目路演,共有6600多人次“零距离”聆听院士高水平学术报告和最新科技成果推介。另外,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在惠州企业设立了工作站。

高校和企业报名超出预期

打造“永不落幕科交会”

通过“展、论、交”三大活动板块,即展览展示、论坛会议和推介交易,成功搭建高校科研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桥梁,打造了中国高校创新成果转化的重大平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科交会重点突出交易合作功能,有针对性地展览展示智能装备、微电子、大数据与通讯、新材料、海洋科学与工程、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精准医疗、节能与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人工智能等十大行业领域科技成果。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做好成果需求汇编,全面分析汇总匹配,筛选出重点项目组织深入对接,给予签约项目最高20万元资金补助和知识产权免费预评估服务,更好地促成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据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首届科交会取得丰硕成果,有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本次科交会各大高校、企业报名踊跃,超出预期,体现了高校对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强烈愿望,以及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强烈需求。

为此,以首届科交会为契机,惠州将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建设中国高校科技成果大数据中心,同时依托中国高校和中国教育数据网运行,通过完善平台和机制,使高校成果和企业需求随时可在网上发布,双方在网上通过视频对接,打造“永不落幕的科交会”。

据介绍,通过线下线上活动,科交会成功搭建了中国高校创新成果转化的重大平台,将立足惠州、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全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为广东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为了共同的目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政产学研金各界点赞寄望科交会

搭建一个高效专业的平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这是科交会的举办初衷,只有携手,才能共赢,在本次科交会采访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政府以及产学研携手创新的“合力”,政府创建好适于成果转化的平台,就是在提升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就是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高校面向经济主战场,创造更多可供转化的应用型科技成果;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大力度推进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笔者梳理总结,参加和关注科交会的政产学研金各方,究竟为科交会点下了怎样的“赞”?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杜占元:

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高等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是教育部打造高校和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开展科技创新资源对接交流、交易合作的产学研重要平台之一,是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一次重要行动,也是促进惠州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打造“广东硅谷”、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重要举措。希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充分利用科交会的机会,多多交流,共同发展,推动产业界与学术界携手创新,实现合作共赢。

广东省副省长袁宝成:

为广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新机遇

广东是中国创新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具有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优势,先后出台了促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政策法规,共建了一批产业技术联盟、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教育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次科交会在广东召开,充分体现了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对广东工作的重视和肯定,也为我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机遇。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广泛吸纳先进技术、优质项目和优秀人才,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把广东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首届科交会组委会秘书长李志民: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高校成果集中展示

如此大规模的高校成果集中展示,从改革开放以来还是第一次。广东省作为国家第一经济大省,希望广东在科技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也带好头,为经济腾飞贡献力量。这次科交会带来了一大批高校先进技术成果,其中一部分在广东落地,可以为广东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成果实现产业化。另外,从2009年起,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实施“蓝火计划”,推动高校成果转化行动,解决了一批企业的技术难题。即将落地惠州的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负责“蓝火计划”在惠州的具体实施工作。

惠州市委大大、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

立足惠州、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

教育部和省政府在惠州举办首届科交会,既是对惠州的充分信任,也是惠州发展的重大机遇。惠州将以承办本届科交会为契机,把科交会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打响品牌,促进人才、科技、资本等创新要素加快流动、有效对接,搭建中国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最大的效益,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常态化,立足惠州、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全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助推惠州“五位一体”跨越发展。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刘炜:

科交会吸引全国科技成果落户广东

科交会的成功标志就是参加的高校、企业、成果数量多、水平高,成果和需求能够高效对接。科交会对把广东尤其是惠州打造成为高校科技成果的集散地、交易市场有重要意义。只要把科交会办出品牌,成为广东的又一个全国知名品牌,而且是一个高校科技成果展示、交易的最高品牌,就会对吸引更多的科技成果到广东转移转化有强烈的品牌号召力。全国科技成果在惠州的集聚、交易,也将进一步推动广东技术交易市场和成果转化工作。科交会的举办,吸引全国科技成果落户广东,对改善和提升广东产业竞争力大有裨益,意义重大。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

好几位诺奖得主愿意来惠州

广东足够开放,人们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效率很高。一项新技术出现后,很快就能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对于新兴医药技术的应用,广东更是中国的前沿阵地。

惠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虽然我第一次来惠州,但一年前我就听说了惠州。惠州要建设两套关于加速器的科学装置,这跟我的研究内容相关,我对此非常感兴趣。这两套装置是超大型的研究计划,好几位诺贝尔奖得主跟我交流过这件事,他们都非常愿意来参与,我甚至可以在惠州牵头建相关研究大学。

惠州发展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建更多的大学,为发展IT等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智力支持,毕竟不论高等教育如何发展,都必须完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命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

科交会是校企对接最好平台之一

科交会是高校和企业对接、交流的最好的平台之一。广东的产业基础良好,高新技术企业多,科交会上也有很多企业和机构参加,为成果对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转化的效率高。

清华大学将与惠州共建一个研发平台,这不仅会促进清华的科学研究和开发,也会给惠州相关产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将成为清华大学科研成果在惠州的一个出口,为惠州提供很强的创新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

科交会搭建校企互动平台,大大提高对接效率

以前的产学研合作,更多的是点对点的形式,而大面积地汇聚大量科研成果进行展示的还是很少。这次科交会搭建一个校企互动的平台、促进高校和企业对接,则大大提高了成果对接的效率。此外还举办了系列论坛、路演展示,为学校跟企业、学校跟学校以及企业跟企业之间都提供了很好的交流空间,因此非常必要。

当然,提高成果转化是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次会就能完全解决的。跟谈婚论嫁一样,接触一次就结婚还是蛮难的。现在科交会是一个开始,未来要提高成果转化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探索。另外,现在互联网很发达,在产学研合作形式上也要利用好互联网打造一个连续的对接平台,包括网站、移动端等,我们都应该尝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丁文江:

希望科交会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贡献惠州模式

这次在惠州召开的首届中国科交会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好的方式,因为正好处于一个在变化的时代。科交会在惠州办,位于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的附近,特别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举办大会正逢其时。希望把科交会办成常态化的盛会,常开常新,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尽一份惠州以及广东的贡献、形成一种模式。

惠州要逐步把科交会打造成特色品牌,吸引高校和研究院所过来,更要在“原创”两个字上做文章,打造原创科技成果落地的“硅谷”。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王飙:

为政产学研合作打下一个好基础

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政产学研金介贸媒一个都不能少。科交会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让企业与高校建立了联系,包括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这为今后高校和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万厂网全球总裁供需平台法人刘其坤:

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惠州实现产业化

万厂网平台有数以万计的企业资源可以对接,包括智能制造、新材料、无人机等领域,和此次科交会重点聚焦的十大领域契合度很高。根据平时的了解,针对部分技术难题,很多企业如果自己去研发解决,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希望和高校的科研力量对接。但是,凭企业独自去找,很难找到合适的高校和团队。

科交会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无缝对接的平台,解决了对接难的困境。惠州乃至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很明显,产业基础良好,经济活跃。尤其是惠州,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借助科交会这样的平台,可以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惠州实现产业化。

华阳通用董事长曾仁武:

科交会是企业送上门的好机会

惠州组织中国科交会的时机非常好,也很有意义,正是企业转型升级最需要的时候。从宏观环境来看,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而企业要转型升级,技术和人才是第一要务。以前,企业到处去高校串门拜访、找科技成果,但并不容易。这次大规模的高校成果集中到惠州展示,对企业来说是送上门的好机会。

通过科交会这一平台,可以弥补惠州科研成果少的短板,把全国高校的科研成果引到惠州来,并发挥本地企业产业化能力强的优势,带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惠州打造珠三角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提供很好的支撑。

惠州台商协会会长沈荣发:

科交会对台商转型升级是很好机会

这次科交会,我们有100多家台商企业到现场参加活动,到最后一天有超过三百家台商前去寻找商机。这么多高校、研发机构参加并提供合作机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对我们台商转型升级也是很好的机会。另外,科交会现场出现了一批外国人面孔,感觉这是一个国际性展会。在科交会期间,我们已经有电子行业和农业领域的两家台商企业现场签订合作协议。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助理晏金灿:

将联合企业建一个工程中心

研究院和惠州市阿特斯润滑技术有限公司之前有深入的接触,这次达成战略合作,围绕特种润滑材料项目开展合作,接下来将联合建立一个工程中心。前期投入为30万元,用于研发基础建设投入,后期还会投入更多资金。

中大惠州研究院是做研发的,但研发最终还是要走向市场才能实现它的价值,科交会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使研发成果有更多的机会和企业对接,促进高校和企业共赢。

中大创投相关负责人汪冰:

通过科交会看到很多前景广、技术高的项目

这两天,看到了很多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很高的项目,不少项目都让人眼前一亮,很惊喜。科交会集中展示了一大批高校技术项目,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现、筛选、评估投资项目的机会。当然,每个项目的成熟度不一样,有的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有的其实已经开始产业化了,还有的技术很好,不过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测试、完善。我们通过科交会路演现场了解了项目的大概情况,有兴趣的会进一步交流再确定是否投资。

精准抢抓“东道主红利”

补高校和人才短板获重大突破

借力科交会惠州创新动能更足

北大清华等22所名校确定入驻,哈工大国际教育科研基地落户

随着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举行,惠州迎来创新发展又一次重大机遇。那么,此次盛会到底给惠州带来了啥,将产生什么重大影响?

一直以来,高校资源少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科交会留给惠州的宝贵财富在于引进全国高校优质资源。随着大批名校确定入驻,惠州弥补高等院校和高端人才的短板取得重大突破,为未来的创新驱动发展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特别是打造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以及珠三角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有了更强大的支撑。

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升级

惠州企业发挥主场优势签下逾六成项目

从校企合作来看,此次科交会结出丰硕成果。期间,高校和企业之间总共签约696个成果转化项目,签约金额达到39.9亿元。其中,惠州企业签了456个项目,金额达到24.87亿元,分别占总数的66%和62%。

科交会首日,域鑫科技(惠州)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签约,对其“微机械控制系统”项目进行转化,涉及金额6000万元,成为签约额度第二高的项目。

还有的惠州企业一次签下多个合作项目。立王新材料(惠州)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已和几家高校签了4个合作项目,总额约250万元。“以前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技术,这次在科交会上终于找到了需要的,希望高校和企业之间能有更多交流。”

科交会期间,还进行了“双十”项目签约。其中,由东南大学提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车载毫米波长程雷达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主要应用于汽车的防撞系统,已与惠州企业德赛西威达成合作。由上海交通大学提供的“低能耗、高品质压铸锌合金熔炼、输送技术产业化”项目聚集先进制造领域,与同属惠州企业的华阳精机达成合作。

作为东道主,惠州充分发挥了主场优势,辖区企业成为签约最多的群体。随着未来这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将助力惠州产业转型升级。

招才引智取得新突破

成立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

22所名校将入驻潼湖

科交会上,备受关注的是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惠州市政府签署共建“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总投资350亿元,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

潼湖大学创新园重点建设内容包括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总部大楼,承载中国高校科技成果大数据中心、全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珠三角企业家创新俱乐部等功能。同时,设立高校联合创新研究院,引进一批高水准的大学科研院所入驻,引导一批惠州及珠三角地区创新性企业落户潼湖大学创新园与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

惠州市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2所“985”“211”工程高校已同意入驻潼湖大学创新园。

首次引进诺贝尔奖得主建设工作站,也是惠州招才引智的重大成果。

科交会期间,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宇宙胚胎学之父”乔治·斯穆特教授被聘为惠州市政府科学顾问,还与惠州企业硕贝德公司建立联系,共建诺贝尔奖工作站。

展望未来,随着一大批知名高校的到来,将带来优秀人才、先进技术等创新资源。引进名牌大学建设科研院所进入新时代,将助力惠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开启引进高校新时代

哈工大拟建国际教育学院力争引进10个学院

缺少知名高校,是惠州的“痛点”。补高等院校和高端人才的短板,惠州通过科交会取得新进展,将对惠州高等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科交会上,惠州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约共建哈工大国际教育科研基地,并将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成立国际校区。共同打造融合国际教育、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智慧社区“三位一体”的科教综合体。

笔者留意到,该基地的建设内容很多。其中之一是建设国际教育学院,力争引进包括国际机器人学院、国际大数据学院、国际人工智能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环境学院、国际生命科学学院、国际航天学院等约10个国际学院,分期实施,最终实现学生规模超过1万人。

建学院的同时,该基地还将建设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科技园,建设哈工大惠州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培育一批航天飞行器、新材料、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产学研用一体的高科技企业。还力争近期引进哈工大大数据惠州研究院和哈工大产业联合体华南总部(暂定名)。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还与惠州方面签约共建机器人惠城科技园,项目投资160亿元。据介绍,惠州全力支持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在惠城区按照“1+N”产业模式打造全国首个具有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未来生活特色小镇——哈工大机器人智谷。项目拟建设成为高精尖人才及旅游人群的聚集与停留区;通过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产业资源导入,建设成为工业4.0的孵化基地。

“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缺少高端人才和技术的蓄水池”。以前,惠州市科技局负责人谈到惠州的创新短板时,总是这样概括。而今,潼湖畔产学合作风生水起,22所重点院校借科交会东风即将进驻,为惠州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的源动力。以此为契机,惠州将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建设中国高校科技成果大数据中心,使高校成果和企业需求随时可在网上发布和对接。今后,更多的高校科技成果有望优先在惠州转化,推动惠州成为华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科交会的广东意义

“孔雀带着科研成果东南飞”

助力打通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最后一公里”

当前,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拥有一定的技术供给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进而转变为生产力,成为走完创新驱动发展“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率先解放生产力,迎来了经济的巨大飞跃。在经济发展转型阶段,广东再次勇立潮头,改革多项体制机制,形成了较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使大量科研成果汇集到广东转化,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形成中。

“以前是孔雀东南飞,现在是孔雀带着科研成果东南飞,飞到广东来落地,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刘炜这样概括。

“富矿”深藏:

第一大科研队伍成果谋转化

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印发,吹响了通过创新引领发展的号角。

要创新,先找源头。在创新源头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里面,高校已成为中国科研第一大队伍。

国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介绍,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高校的科研进步非常明显。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里面,高校的项目约占70%。2000年以后,高校在国家三大科技奖所占的比例都过半。最近两年的比例更高,都超过70%。

近年来,高校的专利申请每年以两位数增长。高校发表的论文占全国的70%以上,全国发在SCI上的论文超过80%来自高校,国际上在SCI发表的论文每8篇就有1篇来自中国高校。从这些数据来看,高校的科研体量庞大,是国家科研最大的“富矿”,在几大科研队伍里已牢牢占据第一的位置。

然而,如此多的科研成果,在近几年的多项调查中,其转化率仅仅约为10%至20%。“我们国家的高校成果转化,从比例到影响来看做的还远远不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说。

李志民认为,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如果要提高,仍需突破多种制约因素。如果先进技术成果不断供给,并找到一条合适的转化途径,科技创新将真正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

交易试水:

科交会上粤企签下数百个技术项目

南国春来早。面对经济转型的压力和需求,向来敢为人先的广东省率先推出多项政策和措施,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今年6月,教育部和广东省一起推动和指导了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的举办。最初,组委会计划邀请100家高校参会。3月,报名的高校达到200多家。到6月22日科交会在惠州开幕时,竟然来了约300家国内外高校,同时带来了近万项科研成果,大大出乎组委会的意料。

在科交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带来了62项科技成果,囊括了智能装备、节能与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东南大学带来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车载毫米波长程雷达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与惠州企业德赛西威达成合作意向。武汉大学带来的“农村污水及黑臭水体治理“生物膜-电过滤”一体化设备产业化”项目,被中山一家公司相中了,即将进行产业化。

高校成果供需旺盛。惠州企业亿纬锂能对“高容量长寿命型硅铁负极材料研发”抛出了难题,武汉大学艾新平教授团队接招,将对此展开技术攻关。

据统计,首届中国科交会共签696个成果转化项目,绝大部分留在广东转化,签约金额达到39.9亿元。惠州还将和教育部共建中国高校科技成果大数据中心,使高校成果和企业需求随时可在网上发布和对接,打造“永不落幕的科交会”。

在高校成果转化需求和企业技术攻关需求之间,广东搭起了一座桥梁,为深化产学研合作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广东机遇:

全面激发科研成果转化活力

尽管广东GDP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是经济大省,但在刘炜看来,广东还需要更多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其途径之一便是吸引全国科研成果到广东转化。

早在2005年,广东就开展了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在全国首创“三大推进机制”、“四大支撑体系”和“五大创新模式”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推进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

截至2016年底,据不完全统计,省部院产学研合作累计财政投入50亿元,带动地市财政投入200多亿元,社会及企业投入1000多亿元。吸引了全国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集聚广东开展产学研合作。

多项政策在广东率先松绑,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动力。

2012年,广东在全国首开地方性自主创新的立法先河,实施《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2016年修改后,规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比例下限可达60%,比国家规定的下限高出10个百分点。

《关于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有关人事管理问题的意见》提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过一定程序,可携带科研项目或成果到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明确提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可以自主决定成果的实施、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

截止到2016年,广东拥有1.9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居全国第一位。同时,拥有180家新型研发机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二,为科技成果到广东转化打下坚实基础。

更多的改革探索仍在进行中。今年,广东省已确定要把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打造成未来的“广东硅谷”。省科技厅和惠州市将以潼湖生态智慧区为核心,共建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示范区,探索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接下来,广东将推动建设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全面推广实施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约定政策和领导干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管理。

刘炜认为,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广东将成为先进科技成果的集散地,以此打通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并推动广东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事实也证明,好的科技成果大都能在广东找到合适的企业进行转化。

撰文:刘光明宝周欢罗锐叶石界王彪廖钰娴

摄影:梁维春王昌辉

制图:贺婧宜

(原标题:惠州将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服务广东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