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信息网

首页 > 同城信息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抢人”正酣 打造核心吸引力留住人才是傲世九重天顶点关键

网络整理 2018-10-07 同城信息

本报记者 陈若萌 深圳报道

编者按

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香港前“财爷”梁锦松表示,人才是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是决定新经济成败的关键。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来说,人才也是成败的关键。正因为如此,为招揽高层次人才,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争相推出一个个名字响亮的招才引智计划。如何能真正有效地引进高质量人才后留住人才,以及如何让引进的人才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最大的作用应是各地都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期“大湾区观察”,我们将探讨这些问题。(赵海建)

导读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正在为“抢人”酣战,如何能真正有效引进高质量人才后留住人才,以及如何让引进的人才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最大的作用应是每个城市都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即将于今年6月从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内地学生万智宇还在思考毕业后的规划。“目前已经拿到了两家香港外资银行的offer,但是也在考虑是否要留在香港,或者去深圳。”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万智宇表示,四五年前,从内地考入香港大学的毕业生基本上大部分都留在香港或者选择继续出国深造,但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也开始把深圳和广州一起共同考量。“就拿深圳来说,生活舒适度明显要高于香港,住房条件好很多,对应届毕业生落户还有额外几万元的补贴。”

据了解,相较于北京、上海日益严苛的落户政策,粤港澳大湾区不少城市近年来为吸引像万智宇这样的应届生落户,都推出了相应的落户补贴,对落户当地的应届生给予直接的现金奖励。而在招揽高层次人才方面,更推出一个个名字响亮的招才引智计划,如深圳的“孔雀计划”、广州的“红棉计划”、东莞的“蓝火计划”、惠州的“人才双十行动”、珠海的“珠海英才计划”等等,香港和澳门也不甘落后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公布中长期人才培养行动方案等等,通过包括项目奖励金、购房补贴、人才绿卡、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落地,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毫无疑问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争夺人才资源,关乎城市兴衰。”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杨道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正在为“抢人”酣战,杨道匡告诉记者,如何能真正有效引进高质量人才后留住人才,以及如何让引进的人才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最大的作用应是每个城市都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软硬兼强”方能留住人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粤港澳大湾区11城的最新人才政策发现,大部分城市的政策大同小异,例如,针对应届毕业生给予1万-5万不等的落户补贴或提供租金低于市场价的人才公寓,针对高层次人才提供购房优惠、创业、科研项目资金补助等等。

“目前仅有这些还不够,要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除了在资金等硬件方面的支撑,大湾区内不少城市的教育、医疗、科研氛围等软件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杨道匡指出。“目前除了香港、澳门,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是深圳,其他湾区城市可以进一步向深圳看齐,打造好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能吸引更多人才。”

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对人才吸引力极强的城市,在引进创新科技人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孙福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近年来深圳一直秉持“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实行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2017年全年引进应届毕业生约10万,在职人员约13万,其中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约1.8万。而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深圳市共有全职院士29名,累计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547人,发放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18亿元。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已引进归国留学人员超过10万人。

“有效的人才政策要首先充分发挥好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然后再让政府在关键领域发挥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孙福金表示。他介绍称,近年来深圳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吸引人才方面成效显著,而从政府层面,在2017年成立了规模为80亿的深圳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主要投向国家、广东省、深圳市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包括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的项目以及国内外前沿技术、原创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进一步为深圳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完整的产业链、灵活的市场机制,飞快的技术转化速度,良好的创新生态,使得深圳对科技型创业公司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深圳市科创委主任梁永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深圳吸引人才不仅仅是靠补贴,更重要的是能给人才一个施展才能的环境。“钱只是其中的一个指标,现在可能更多的人关注的是技术到最后落地的实施,一个科技公司可以在三公里的产业园内找到所有的原材料,这个是靠市场的基础配置完成的。”

云天励飞公司CEO陈宁深对此有感触:“作为海归创业团队,非常幸运选择到深圳来创业。”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这里他们的一项又一项技术得以落地,在深圳打造样板,进一步在全国乃至全球推广。“深圳有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尤其是有一个开放的市场运营机制,完善的产业链,非常适合我们这样科技型创业公司的发展。”

今年34岁的贺建奎是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同时也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六年前,他创办了一家研发基因检测设备及试剂的科技公司,2017年成功研发出亚洲第一台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样机。曾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他对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很高的评价。“因为基因测序是一个硬件、软件、系统工程集成的一个体系,在深圳有完整的产业链提供支持,甚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支持,比起在硅谷这样以软件为核心的地方,深圳有更好的基础来做这种多学科交叉。”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郑智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深圳吸引自己的除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在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也给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让我们这些海归人员少了许多后顾之忧。”他说。

郑智平指出,如果只是在引进人才时给予一系列的补贴、优惠,但城市自身没有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不可取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把人才引进来只是第一步,如果无法为引进的科研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技术支援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那引进的人才最后也必将流失。其他城市可以进一步借鉴深圳和南科大的经验,在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共同打造人才高地。”他表示。

加强各项要素流动

“对标世界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还需整体继续在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可以考虑效仿东京湾区建立的国家战略特区,纽约湾区建立的经济开发区(BID)进一步放宽各项管制,从税率等方面给予科创企业更多优惠,以及加强湾区内资本、人才等要素的流动性。”杨道匡分析。

目前根据相关规定,在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内(包括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工作的港澳居民,可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但这一政策还没有惠及粤港澳大湾区的9个城市。为了全面打开港澳人员在大湾区就业的方便之门,杨道匡认为,可以允许具备一定学历或专业技能资质的港澳人才自由流动,无需办理就业证,可凭工作合同直接办理社保等相关业务。

孙福金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希望深圳能进一步加强与香港之间的合作,“可以充分运用深港科技走廊等,发挥香港在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加强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人才的交流,同时更多利用香港的资源组织湾区内的科技、金融人才的培训。”他说。

杨道匡认为,未来,在包括加强通关便利化硬件建设,优化并完善粤港澳人员签注政策,根据粤港两地居民往来的现状和需求,提升粤港澳货物通关便利化水平,例如推动口岸通关信息共享;便利试验设备及材料跨境通关,以及放宽科研资金跨境使用限制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还任重而道远。

“要真正吸引人才仅靠各城市推出的各项优惠政策远远不够,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应该要在竞争中相互合作,统筹考虑,不应该为了‘抢人’打架,应该结合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势有针对性地引进所需要的人才。”杨道匡表示。

“我也拿到了深圳招商银行总行的offer,所以目前还在进一步考虑中,”万智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是希望未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能够越来越一体化发展,交通等方面越来越方便,无论选择在香港还是在深圳、广州都能有很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享受到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

(编辑:赵海建)

Tags: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抢人”正酣 打造核心吸引力留住人才是关键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