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关于诸葛亮衣钵传承人的猜想,恐怕人才问题才是蜀国灭亡的原因

网络整理 2019-06-10 最新信息

每次读到《三国志》后半段的时候,很多人可能都会忍不住连连叹息,感叹诸葛亮与司马懿智斗数年,虽取得一些小胜,却总不能战胜魏国,最终以悲剧收场,甚至连对继承人的培养上诸葛亮也不如司马懿,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和得意门生邓艾都是历史上很有成就的人物,而诸葛亮在这方面比司马懿就曲折多了,最后落得个后继人才匮乏的局面。

关于诸葛亮衣钵传承人的猜想,恐怕人才问题才是蜀国灭亡的原因

​按常理推测,最适合继承诸葛亮衣钵的人,当然是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可从诸葛瞻的表现看,他根本就没有学到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那么,诸葛瞻为何在战场上表现得那样不堪,会不会是诸葛亮故意没有将衣钵传授给他?事实证明,诸葛亮衣钵真正的继承人确实不是儿子诸葛瞻,而是另有其人,这其中的事情有着怎样的曲折呢?

猜想一:诸葛瞻品德突出,“才能”不行

关于诸葛亮衣钵传承人的猜想,恐怕人才问题才是蜀国灭亡的原因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和夫人黄氏何时结婚,并未记载,但应该不会太早,可能是早年诸葛亮随刘备奔波太多,也可能是诸葛亮太过操劳,他生儿育女的问题受到影响,直到227年,诸葛亮46岁时才生下长子诸葛瞻,这时刘禅已登基5年,诸葛亮在汉中驻军,向刘禅呈上《出师表》准备北伐。

关于诸葛亮衣钵传承人的猜想,恐怕人才问题才是蜀国灭亡的原因

​诸葛瞻自幼表现很聪慧,并受到诸葛亮的严格教育,很多历史著作对诸葛瞻人品的定位都是非常正派的,即:身性甚佳,品德端正,君子之风。如干宝曾说:“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我们知道,一个人品性如何与家教好坏是密不可分的,故而可以得出结论,诸葛亮对诸葛瞻必定进行了精心的培养,但这些培养并没有侧重在“政治、军事”等才能上,而是集中在了品德修养方面。这可能是解释诸葛瞻抵挡邓艾时,为何表现得忠勇可嘉,而行军布阵的能力却差很多的原因,这场阻击战使诸葛瞻战败身亡,害了自己也害了蜀国。但这恐怕与诸葛瞻出生太晚,诸葛亮还没来得及培养他的才能有关。

猜想二:诸葛亮对儿子的发展早有预测

关于诸葛亮衣钵传承人的猜想,恐怕人才问题才是蜀国灭亡的原因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也是他去世的这一年,他最后一次给大哥诸葛瑾写了一封家书,信中提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这样给儿子诸葛瞻定性,不知是出于怎样的判断,他在信中点明了自己对于诸葛瞻的看法是“难成大器”,或者是他已察知诸葛瞻天赋有限,才没有培养其军事政治才能。因此,诸葛亮只侧重培养了其品德修养,甚至还为其写了著名的《诫子书》,诸葛亮可能认为既然这个孩子难成大器,那最好不要去碰政治和军事,只安心享受我的遗荫就好了。

其实,诸葛亮的这种判断是非常主观的。

猜想三:维护融洽的君臣关系很重要

关于诸葛亮衣钵传承人的猜想,恐怕人才问题才是蜀国灭亡的原因

​诸葛亮结婚后,好多年都没有生儿子,所以曾经从大哥诸葛瑾处过继了一个儿子,即诸葛乔。《三国志》记载诸葛乔死于建兴元年(223年),时年二十五岁。由此可见,诸葛亮一开始是想培养诸葛乔继承自己衣钵的,当时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也正处于蜜月期,二人关系如鱼得水一般,所以诸葛亮确实用心培养和锻炼了诸葛乔。诸葛亮曾写信给诸葛瑾说:“诸葛乔本应该回成都,但各位将军的子弟都参与行军,我认为诸葛乔也应该同甘共苦。今日让他带领五六百士兵,与各位将军的子弟驻扎在山谷中。”这些话充分说明,诸葛亮确实在有意培养诸葛乔的军事和政治能力。

关于诸葛亮衣钵传承人的猜想,恐怕人才问题才是蜀国灭亡的原因

​不过,到刘备托孤后,事情的发展就有所不同了。诸葛亮获得托孤重任后,除了要考虑如何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还必须考虑自己作为权臣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因为他知道历史上很多托孤权臣最后的下场都不好,搞不好家族就可能遭遇噩运。巧合的是,刘备和诸葛亮养子诸葛乔死于同一年(223年),这年距离诸葛瞻出生还有四年。

227年7月,诸葛亮终于生了自己儿子诸葛瞻。这时诸葛亮除了高兴,可能更要思考这个儿子以后在蜀国将如何生存,如果全力培养他接班儿自己,一是其年龄太小,恐怕时间来不及,更严重的是那样做恐怕对家族也不会带来什么好处。所以,为了让刘禅安心,他不再像培养诸葛乔那样培养诸葛瞻,而是只侧重培养诸葛瞻的品德修养和文学才识,以便凭此保全家族后世的平安。

猜想四:转移目标培养与家族无关的接班人

关于诸葛亮衣钵传承人的猜想,恐怕人才问题才是蜀国灭亡的原因

​迫于现实条件和对家族命运的思考,诸葛亮开始把培养接班人的目标放到自己的部下身上。公元225年,诸葛亮在南征孟获时,马谡向诸葛亮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这使诸葛亮初步确定马谡可能是值得培养的接班人。其实诸葛亮关注马谡也是无奈之举,据《三国志》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虽然刘备去世时曾提醒过诸葛亮大用马谡可能会有问题,但当时诸葛亮没有儿子,而且益州的青年才俊后继匮乏,比来比去他认为马谡还是值得培养的人选。

可惜马谡的人设在三年之后的街亭之战中,彻底崩塌了。街亭之败充分暴露了马谡的缺点,这对诸葛亮的打击非常大,挥泪斩了马谡,诸葛亮很沮丧。因为当时马谡是极少数值得培养的接班人选,杀了马谡,一时间诸葛亮并没有更好的人选接替他,虽然那时他的儿子诸葛瞻已经出生,可一则当时只有1岁,年纪太小不确定能否培养好,二则培养亲儿子也可能给家族或蜀国带来灾难。

关于诸葛亮衣钵传承人的猜想,恐怕人才问题才是蜀国灭亡的原因

​不过令诸葛亮稍微欣慰的是,马谡被斩后的第二年,就出现了另一个令他比较满意的人选,就是魏国降将姜维。从历史的发展看,诸葛亮最后确定的接班人确实是姜维,在二人共事的六年间,诸葛亮用心培养和锻炼姜维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使姜维很快得到重用,逐渐成为蜀军将士中重要的一员。《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建兴十二年(234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这应该是诸葛亮给刘禅的遗命,也正式确定他将衣钵传给了姜维。

关于诸葛亮衣钵传承人的猜想,恐怕人才问题才是蜀国灭亡的原因

​其实诸葛亮的选择,我们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迫于无奈的解决办法。他在这方面,照比司马懿真是差得太多了,积贫积弱的蜀国,只凭一个姜维怎么能守得住呢?反观司马懿那边后继人才不但比蜀国多,而且还比蜀国强,所以,蜀国被魏国消灭确实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也!

参考资料:《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汉晋春秋》《资治通鉴》

本文作者:市井讲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08540095997595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诸葛亮   诸葛瞻   马谡   刘备   诸葛瑾   刘禅   司马懿   诸葛乔   邓艾   孟获   政治   历史   三国志   不完美妈妈   成都   秦安   干宝   出师表   汉中   春节家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